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三少四壯集-側臉45度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少年擁有自己第一台數位相機最大賣點,是它的美肌模式。拍來膚質平滑,光潔,清亮,熬夜黑眼圈毛孔放大,全都晶瑩無瑕。
某條廣告嘗言,人,才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風景。
光看那無懼背景平淡無聊,在咖啡館、拉麵店、麻辣火鍋水滾汆燙間也要抓緊時間拿起相機的人們,或乾脆等待紅綠燈空檔,對準鏡頭噘起嘴唇,片刻不敢或忘取鏡永遠45度角大剌剌拍將起來的花樣年華妙齡少女們,少年幾乎相信那廣告所言不虛了。
當然懷疑過,究竟是什麼東西,那樣好拍?
友人新購入了相機,少年靈光一現決意親手實驗如法炮製,舉起相機整個臉兒的湊上去,按下快門旋即翻過相機來查閱,果真是!壓根不必在意背景幾何,照片出來端的是張臉擠眉弄眼的,卻下巴削了去,不在照片裡邊。納悶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兼顧側臉的角度又將整臉框進兩吋平方的小小畫面?試多幾次,兼且四處觀摩,發現訣竅不只努力收起臉頰兩側肌肉,網路上的自拍美女呵,巴掌臉大小從來都是拿起相機一瞬間,彷彿反射動作般翻轉脖頸,壓低下頷,睜大水汪眼眸,附加蜜甜豐唇輕輕一噘,系列動作既同時發生,又沒那樣簡單,仔細探究當中有微妙時間差,觸發先後的連動。
噢少年不禁暗自讚歎佩服,看!那小小相機近距離拍攝,能容下多大面積?硬是可以放進姊妹淘整夥兒人的一、二、三、四、五張臉煞是奇觀。
手持相機的距離,有關。鏡頭的位置,有關。臉側少些,則放進畫框裡的人數就少些。小臉美女,流行嘛!瀏海髮鬢的位置,癟嘴或微噘,都有關。啊,惟是以相機所在位置為依歸的,向日葵般臉頰粉嫩少年少女,照相本身,竟已成為比所攝影像更重要的事。
想不到習練自拍過程,全給友人黃雀在後捕入鏡頭,上傳相片分享網站不算,兼下圖說:「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自拍族群崛起,嚴肅攝影式微。」這可不能令人服氣了,怎麼,拿台數位單眼,就自動變嚴肅了嗎?氣鼓鼓的語氣裡,少年詫異是原先對自拍頗不以為然,也漸漸養成創意的攝錄表情,歪嘴斜眼擰臉瞠目齜牙吐舌,這些花招令路人經過都要皺眉的,現在不過是──剛好而已。
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少年擁有自己第一台數位相機最大賣點,是它的美肌模式。拍來膚質平滑,光潔,清亮,熬夜黑眼圈毛孔放大,全都晶瑩無瑕。
後來的少年獨自旅行,再不像兒童時代,全家人並肩微笑靜止在某國家公園迎賓告示前,真正嚴肅的到此一遊。幸而數位相機謀殺的只是電池電位差,左右校準,練習將自己放進城市風景,於是練習,於是刪除重來,將西爾斯塔,香港中銀大廈,哈爾濱龍塔……同自己的臉,齊放進相框裡去。
只能是張臉。再多都不可能的,一張臉。
有回少年興致高昂回顧硬碟裡江湖行走的照片,只覺得不同城市不同高樓的不同地景裡,表情總歸是微笑著,卻再回憶不起旅行當下真切的情緒。這才怵然自問,你為何能隨時保持微笑?
2010-11-18 中國時報
某條廣告嘗言,人,才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風景。
光看那無懼背景平淡無聊,在咖啡館、拉麵店、麻辣火鍋水滾汆燙間也要抓緊時間拿起相機的人們,或乾脆等待紅綠燈空檔,對準鏡頭噘起嘴唇,片刻不敢或忘取鏡永遠45度角大剌剌拍將起來的花樣年華妙齡少女們,少年幾乎相信那廣告所言不虛了。
當然懷疑過,究竟是什麼東西,那樣好拍?
友人新購入了相機,少年靈光一現決意親手實驗如法炮製,舉起相機整個臉兒的湊上去,按下快門旋即翻過相機來查閱,果真是!壓根不必在意背景幾何,照片出來端的是張臉擠眉弄眼的,卻下巴削了去,不在照片裡邊。納悶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兼顧側臉的角度又將整臉框進兩吋平方的小小畫面?試多幾次,兼且四處觀摩,發現訣竅不只努力收起臉頰兩側肌肉,網路上的自拍美女呵,巴掌臉大小從來都是拿起相機一瞬間,彷彿反射動作般翻轉脖頸,壓低下頷,睜大水汪眼眸,附加蜜甜豐唇輕輕一噘,系列動作既同時發生,又沒那樣簡單,仔細探究當中有微妙時間差,觸發先後的連動。
噢少年不禁暗自讚歎佩服,看!那小小相機近距離拍攝,能容下多大面積?硬是可以放進姊妹淘整夥兒人的一、二、三、四、五張臉煞是奇觀。
手持相機的距離,有關。鏡頭的位置,有關。臉側少些,則放進畫框裡的人數就少些。小臉美女,流行嘛!瀏海髮鬢的位置,癟嘴或微噘,都有關。啊,惟是以相機所在位置為依歸的,向日葵般臉頰粉嫩少年少女,照相本身,竟已成為比所攝影像更重要的事。
想不到習練自拍過程,全給友人黃雀在後捕入鏡頭,上傳相片分享網站不算,兼下圖說:「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自拍族群崛起,嚴肅攝影式微。」這可不能令人服氣了,怎麼,拿台數位單眼,就自動變嚴肅了嗎?氣鼓鼓的語氣裡,少年詫異是原先對自拍頗不以為然,也漸漸養成創意的攝錄表情,歪嘴斜眼擰臉瞠目齜牙吐舌,這些花招令路人經過都要皺眉的,現在不過是──剛好而已。
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少年擁有自己第一台數位相機最大賣點,是它的美肌模式。拍來膚質平滑,光潔,清亮,熬夜黑眼圈毛孔放大,全都晶瑩無瑕。
後來的少年獨自旅行,再不像兒童時代,全家人並肩微笑靜止在某國家公園迎賓告示前,真正嚴肅的到此一遊。幸而數位相機謀殺的只是電池電位差,左右校準,練習將自己放進城市風景,於是練習,於是刪除重來,將西爾斯塔,香港中銀大廈,哈爾濱龍塔……同自己的臉,齊放進相框裡去。
只能是張臉。再多都不可能的,一張臉。
有回少年興致高昂回顧硬碟裡江湖行走的照片,只覺得不同城市不同高樓的不同地景裡,表情總歸是微笑著,卻再回憶不起旅行當下真切的情緒。這才怵然自問,你為何能隨時保持微笑?
2010-11-18 中國時報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線上免費補習教育平台 台大FunLearn
台大FunLearn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隊呢?
簡單來說,他們的團隊核心價值與宗旨就在於發展一個完全免費的中學(國中、高中)線上全免費補習教育平台,幫助所有的中學生,我想光是這個理想與宗旨就會覺得這一個相當值得鼓勵與推薦的團隊了,而就因為這樣的宗旨,目前團隊裡面聚集了十多個有同樣抱負的老師們,一同規畫了包含國中數學、國中自然、高中數學及高中物理等四門科目的課程,這些課程常常也都是中學生們的夢饜,而且也常常都是家教最熱門的科目,但現在他們把這些資源提供了出來,目的就在於幫助那些沒辦法請家教、沒辦法補習的中學生。
台大FunLearn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FunLearn
簡單來說,他們的團隊核心價值與宗旨就在於發展一個完全免費的中學(國中、高中)線上全免費補習教育平台,幫助所有的中學生,我想光是這個理想與宗旨就會覺得這一個相當值得鼓勵與推薦的團隊了,而就因為這樣的宗旨,目前團隊裡面聚集了十多個有同樣抱負的老師們,一同規畫了包含國中數學、國中自然、高中數學及高中物理等四門科目的課程,這些課程常常也都是中學生們的夢饜,而且也常常都是家教最熱門的科目,但現在他們把這些資源提供了出來,目的就在於幫助那些沒辦法請家教、沒辦法補習的中學生。
台大FunLearn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FunLearn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世界書房》快快看,慢慢讀
《世界書房》快快看,慢慢讀
【郭光宇】
這是一個快時代,於是有了慢哲學。就像速食讓慢食成為一種風格,快速瀏覽也讓「慢讀」成為一種態度,而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背書。
科技文明發展到了今天,其實已經慢不下來了。但為什麼短短幾年不到,原先飆網的興奮,會逐漸變成對速度的敵意?我們清楚自己的網路行為嗎?如何才能在快慢之間取得平衡?這些問題,儼然已成為今日網民的必修學分。
網路導致《膚淺》?
幾周前本刊談到卡爾(Nicholas Carr)這位趨勢觀察家,他的新書《膚淺》(The Shallows)後勁十足,持續引發不少討論。這本書主要敘述一件事:網路正在不知不覺地改變人類的認知模式。知識八卦化、思考碎片化、越來越有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缺乏的耐性…。卡爾所描繪的圖像,其實並沒有任何聳動之處,我們的確很會googl e,只是google不出見解。
不過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還是其中旁徵博引的研究。像尼爾森( Jakob Nielsen)去年出版的《視線追蹤網路易用性》(Eyetrackin g Web Usability),找來232位受測者瀏覽上千個網頁,並追蹤記錄他們的視線在網頁上的移動情形。結果發現,我們在逛網頁時,視線軌跡呈「F」形:先掃一下文章的頭部,然後跳個一兩段,再稍微岔出去瞄一下,接著一路往下殺,跳頁。也就是說,有閱沒有讀。
看到這樣把人家看透透的研究,大概誰都要偷笑一下。雖然不少人都跟卡爾一樣,擔心資訊浮濫會造成智能退化,但吊詭的是,他所引用的研究和詮釋,卻讓這個現象成為一種新的知識。也就是說,再負面的經驗,透過反省和分析,照樣可以成為極有價值的經驗。所以把一切責任都推給網路,未免有點不會駛船嫌溪歪。
由來已久的慢讀
如果「快」被看成是網路的症狀,那麼「慢」自然被拿來當成藥方。慢讀並不是什麼新概念,文字發明以來,能讀的人都在慢讀。但網路興起之後再被提出來,它就成了洞見。
早在電腦出現之前,大家已經緊張過一次了,那是工業革命的時候,也是一個突然加速的時代。詮釋學也在這時候出現,急著為文章或事件找出更全面的意義,好應付一個分崩離析的世界。
進入20世紀,速度繼續蠱惑人心,於是出現了速讀。但新批評馬上也提出了「貼讀」(close reading)來抗衡,不厭其煩地將所有文章看成謎團,解釋得不亦樂乎。喬依斯就靠著製造不難破解的謎團,成了文學批評家們一致的最愛。
接著電腦上場,文藝批評家伯克次(Sven Birkerts)便寫出了《古騰堡輓歌》(1994),大肆攻擊網際網路,並哀嘆電子時代的閱讀命運。解決之道,唯有「深度閱讀」(deep reading),才能「以緩慢而冥想的方式擁有一本書」。
慢活與慢讀
回到80年代,當貝特里尼(Carlo Petrini)發起慢食運動時,也許沒想到這個抗議麥當勞入駐羅馬西班牙廣場的舉動,如今會蔓延成一種全方位的美學。他也因此被《衛報》推舉為「50位地球救星」其中的一位。
千禧年後,環保意識抬頭,慢活也越來越搏人同情,甚至有點新興宗教的意思。慢讀的書也一本接著一本,像歐諾黑頗為暢銷的《慢活》(大塊),幾乎成為慢活宣言。米德瑪(John Miedema)去年的《慢讀》,則大談紙本的「肉感」,不但可以刺激創造力,更可以應用到社區運動上。歐求斯基(I. A. Olchowski)去年的小說《農民》(The Farmer),則透過一對農家兄弟不一樣的生涯選擇,敷演慢活精神。他本人也成立了「慢書運動」,四處推廣慢讀。
另一方面,教人取巧的書也不是沒有,像皮耶‧巴亞德的《不用讀完一本書》(商周),大學生聽了如釋重負,搶購不及。最能代表數位時代讀書觀的,其實是這一本。
不過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誤會了一件事:快和慢,其實並不是相反、而是相對的觀念。所以情況並不是非此則彼的選擇題。每個人儘可以透過不斷的試探,找到自己對的步調,而無所謂快慢。人在網路,這一定要,不然下場就會跟伍迪‧艾倫一樣:「我有去上速讀班,花了20分鐘看完了《戰爭與和平》。它在講俄國哦。」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17/開卷有書香 2010/07/25
【郭光宇】
這是一個快時代,於是有了慢哲學。就像速食讓慢食成為一種風格,快速瀏覽也讓「慢讀」成為一種態度,而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背書。
科技文明發展到了今天,其實已經慢不下來了。但為什麼短短幾年不到,原先飆網的興奮,會逐漸變成對速度的敵意?我們清楚自己的網路行為嗎?如何才能在快慢之間取得平衡?這些問題,儼然已成為今日網民的必修學分。
網路導致《膚淺》?
幾周前本刊談到卡爾(Nicholas Carr)這位趨勢觀察家,他的新書《膚淺》(The Shallows)後勁十足,持續引發不少討論。這本書主要敘述一件事:網路正在不知不覺地改變人類的認知模式。知識八卦化、思考碎片化、越來越有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缺乏的耐性…。卡爾所描繪的圖像,其實並沒有任何聳動之處,我們的確很會googl e,只是google不出見解。
不過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還是其中旁徵博引的研究。像尼爾森( Jakob Nielsen)去年出版的《視線追蹤網路易用性》(Eyetrackin g Web Usability),找來232位受測者瀏覽上千個網頁,並追蹤記錄他們的視線在網頁上的移動情形。結果發現,我們在逛網頁時,視線軌跡呈「F」形:先掃一下文章的頭部,然後跳個一兩段,再稍微岔出去瞄一下,接著一路往下殺,跳頁。也就是說,有閱沒有讀。
看到這樣把人家看透透的研究,大概誰都要偷笑一下。雖然不少人都跟卡爾一樣,擔心資訊浮濫會造成智能退化,但吊詭的是,他所引用的研究和詮釋,卻讓這個現象成為一種新的知識。也就是說,再負面的經驗,透過反省和分析,照樣可以成為極有價值的經驗。所以把一切責任都推給網路,未免有點不會駛船嫌溪歪。
由來已久的慢讀
如果「快」被看成是網路的症狀,那麼「慢」自然被拿來當成藥方。慢讀並不是什麼新概念,文字發明以來,能讀的人都在慢讀。但網路興起之後再被提出來,它就成了洞見。
早在電腦出現之前,大家已經緊張過一次了,那是工業革命的時候,也是一個突然加速的時代。詮釋學也在這時候出現,急著為文章或事件找出更全面的意義,好應付一個分崩離析的世界。
進入20世紀,速度繼續蠱惑人心,於是出現了速讀。但新批評馬上也提出了「貼讀」(close reading)來抗衡,不厭其煩地將所有文章看成謎團,解釋得不亦樂乎。喬依斯就靠著製造不難破解的謎團,成了文學批評家們一致的最愛。
接著電腦上場,文藝批評家伯克次(Sven Birkerts)便寫出了《古騰堡輓歌》(1994),大肆攻擊網際網路,並哀嘆電子時代的閱讀命運。解決之道,唯有「深度閱讀」(deep reading),才能「以緩慢而冥想的方式擁有一本書」。
慢活與慢讀
回到80年代,當貝特里尼(Carlo Petrini)發起慢食運動時,也許沒想到這個抗議麥當勞入駐羅馬西班牙廣場的舉動,如今會蔓延成一種全方位的美學。他也因此被《衛報》推舉為「50位地球救星」其中的一位。
千禧年後,環保意識抬頭,慢活也越來越搏人同情,甚至有點新興宗教的意思。慢讀的書也一本接著一本,像歐諾黑頗為暢銷的《慢活》(大塊),幾乎成為慢活宣言。米德瑪(John Miedema)去年的《慢讀》,則大談紙本的「肉感」,不但可以刺激創造力,更可以應用到社區運動上。歐求斯基(I. A. Olchowski)去年的小說《農民》(The Farmer),則透過一對農家兄弟不一樣的生涯選擇,敷演慢活精神。他本人也成立了「慢書運動」,四處推廣慢讀。
另一方面,教人取巧的書也不是沒有,像皮耶‧巴亞德的《不用讀完一本書》(商周),大學生聽了如釋重負,搶購不及。最能代表數位時代讀書觀的,其實是這一本。
不過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誤會了一件事:快和慢,其實並不是相反、而是相對的觀念。所以情況並不是非此則彼的選擇題。每個人儘可以透過不斷的試探,找到自己對的步調,而無所謂快慢。人在網路,這一定要,不然下場就會跟伍迪‧艾倫一樣:「我有去上速讀班,花了20分鐘看完了《戰爭與和平》。它在講俄國哦。」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17/開卷有書香 2010/07/25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Google maps地圖街景服務將新增全台 14 個縣市
Google 宣布地圖街景服務將新增全台 14 個縣市,不再只獨享於大台北地區的民眾,從現在起使用者只要透過電腦或手機上網,就能輕鬆瀏覽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桃園市、中壢市、新竹市、台中市、台中縣部分地區、彰化縣北部、高雄市、花蓮縣、台東市等街道實景,不用出門就能體驗親臨實地的 360 度街景瀏覽,讓你為新春出遊帶來完美的行程規劃。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20&f_SUB_ID=2943&f_ART_ID=234307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20&f_SUB_ID=2943&f_ART_ID=234307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